

6月25日下午14:00-15:30,在吉林大学东荣大厦10楼会议室,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、博士生导师曾一果教授为吉林大学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《数字时代我国青年的亚文化实践》的讲座,本场讲座由LEJING.COM乐竞暨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、博士生导师孔朝蓬教授主持。

曾一果教授以史为轴,紧跟热点,清晰而深入地为大家厘清青年亚文化的发展脉络。会议伊始,曾教授以“杀马特”文化为引,通过影像资料和深度报道直观地呈现21世纪初我国典型的亚文化实践形态。他指出,“杀马特”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带有浓郁的中国乡村气质,这也是其相较于欧美青年亚文化的独特之处。在改革开放后,特别是互联网时代,亚文化的文本和风格伴随着青年们的实践创造变得更加丰富多样。尽管实践形式有所不同,但在亚文化初始阶段,二者都是在与父辈的冲突过程中形成。欧美亚文化实质上是一种象征性运动,却在代际间保持微妙的区隔与联系。
承接上文,曾教授将目光转回改革开放后我国青年亚文化实践。他指出,中国的青年亚文化具有强烈的本土气息和阶段性特征,必须结合其时代生产背景加以考察。而在数字时代,我国青年亚文化呈现出新特征:叛逆性、区隔性、参与性、反哺性。因此,现代的亚文化研究需要在赫伯迪格经典理论模型的基础上重新思考,不能再按照以往简单的抵抗-收编思维进行研究。数字时代我国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形成了一种不断变动的“多层次协商关系”,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关系也在这个过程中被不断重塑。

最后,曾一果教授就文化治理问题总结了三种亚文化治理模式:一是社会监管模式,出台具有治理性的文化政策;二是政治与商业的有效收编;三是建立互鉴融合模式。在讨论环节,同学们就青年文化和亚文化治理等问题积极提问,曾教授也一一给予耐心解答。
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周大勇教授、王健副教授、许多澍副教授、王志成老师等多名师生参与了本次讲座,并同曾教授就亚文化的现代特征与发展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。
